1.放射医学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学科简介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学科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根据国家原子能事业和国防建设的需要而创立,经过五十余年的建设,已成为我国培养放射医学专业人才和开展放射医学科学研究的主要教学、科研基地。苏州大学放射医学已经成为具有鲜明“核”特色的优势学科,是目前我国放射医学领域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同时也是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11年成立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后,使其成为目前国内高等院校中唯一一个专门从事放射医学与防护人才培养的学院。2011年起,特种医学学科连续三期获得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建设立项,极大地推动放射医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由苏州大学牵头,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组建的“放射医学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获得了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018年获批省部共建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年获批江苏省、苏州市科普基地,2022年获批国家级科普基地。在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特种医学多次位列全国第一。中国大学最好专业中放射医学为A+专业。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专业于1965年获批招生,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点,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点,2011年获批特种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001年获批基础医学(放射医学)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获批特种医学博士后流动站,2019年放射医学专业获批江苏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拥有“卫健委放射卫生与防护培训基地”、“卫健委放射卫生监督培训基地”、“生态环境部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培训基地”、“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国家核应急医学救援培训基地”,积极为我国核工业、国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人才技能培训开展服务。
现有教职工116人,专任教师97人,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47人,基本形成以柴之芳院士为学科带头人力量雄厚、结构比较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指委成员等20余人次,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省特聘教授、省青蓝工程、省双创、省六大人才高峰、中科院“百人计划”等20余人次;2009年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017年、2020年获江苏省“双创团队”,2020年获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师资涵盖医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工程、原子能科学技术、纳米材料和计算生物学等不同学科,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优势。
学科科研坚持顶天立地的原则,形成放射生物效应及机理、先进放射诊断和治疗、辐射防护等3个重点研究方向,面向核工业、国防、医疗卫生事业和经济建设等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十三五以来,学院承担了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90多项,76%以上为国家级项目,其中获得主持的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重点、联合重点、国际合作、杰青、优青项目,国家核能开发、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大科学仪器专项、核能聚变专项等共计32项,合计科研经费约4.5亿元,在Nature子刊、PNAS、JAC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学院在研发合作和成果转化方面,与国内30余家放射医学相关的企业、医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科坚持立德树人、以本为本,已经培养40多届本科生,为我国核工业、全国放射肿瘤和核医学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十三五以来,学院本科生荣获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带一路”国际专项赛一等奖,先后多次在全国高校学生课外“核+X”创意大赛、中国毒理学会2019校园科普大赛、中国健康科普大赛中获奖,本科生考研升学率58.54%,就业率96.34%,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好评。学院在国内外放射治疗、核医学、辐射防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办学声誉。
学科构建了全方位、国际化的合作交流平台,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与美、德、日、法、加等多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人员互访和合作研究渠道。2019年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2020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放射医学学科将紧紧围绕“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目标要求,围绕放射医学及相关领域的国家战略需求,发挥我国放射医学领域中唯一的放射医学国家重点学科、唯一的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核应急技术支持中心、完整的放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等平台、技术和人才培养优势,辐射联动更多协同体及创新资源要素,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与协同发展,形成我国放射医学的创新源动力基地,建成放射医学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放射医学行业产业的研发转化重地、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力的放射医学学科建设高地。
2.内科学(血液病)
苏州大学血液学科介绍
苏州大学血液学科始创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国内首批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先后获批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1963年,中国血液病学创始人之一陈悦书教授在苏州医学院建立了血液病研究室,并在上世纪60至80年代,在白血病的诊断和联合化疗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1981年阮长耿院士建立了国内首个血栓与止血研究室,在血栓和止血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和突破性进展,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1988年经过江苏省科技厅和卫生厅的批准,成立江苏省血液研究所,阮长耿院士担任所长。2007年成立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2009年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成立,通过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极大地提升了苏州血液学研究的整体水平。2012年苏州大学血液和血管疾病诊疗药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通过教育部验收正式挂牌运行,2014年苏州大学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所成立,2019年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批准建立,2020年江苏省血液疾病诊疗药物工程研究中心获批成立。学科结构完整,科研平台齐备,覆盖临床医疗、实验诊断和基础研究三大领域,是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血液病临床与科研中心。
陈悦书 教授 阮长耿 院士
学科建立了出凝血疾病、白血病、红细胞疾病、骨髓瘤、淋巴瘤、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细胞治疗等专业团队,现有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22人,另外,还包括国家人才计划获得者1人,国家自然基金委优青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江苏省杰青2人,省医学领军人才3人,省双创人才3名,省特聘教授2名,形成一支梯队合理、精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医疗科研团队。
学科历来注重临床与科研相结合,形成了出凝血疾病、恶性血液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细胞治疗三大特色研究方向。
出凝血疾病:学科是国际公认的出血与血栓疾病诊疗和研究中心。阮长耿院士1979年在法国鉴定了国际上第一株抗人血小板单抗。回国后建立了五大类190余株苏州系列单抗,这些抗体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血栓与出血的基础研究、疾病诊断和治疗研究,有的抗体已成为出血性疾病的常规诊断试剂。在血小板参与血栓形成的功能调控机制和血小板数量减少疾病的发生机制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为动脉血栓形成性疾病和血小板数量减少疾病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血管性血友病(VWD)、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遗传性血小板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友病等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诊断、治疗方面均具有原创性成果,独创性建立ITP微球法诊断、ADAMTS13活性检测、VWF抗原和功能检测方法等。牵头制定了VWD、TTP等疾病的诊疗指南,为我国出血性疾病诊疗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率先在国内建立省级血友病分级诊疗体系,直接推动了中国血友病登记库的建设。近年来创建出血和血栓性疾病专科病房,显著提高了疑难出凝血疾病的诊疗能力,成为国内出凝血疾病精准诊疗的重要培训基地。
恶性血液肿瘤:学科是国内主要的血液肿瘤诊疗中心之一。我中心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首创染色体R显带技术,迄今为全国培养了80%的细胞遗传学人才。国内率先建立血液肿瘤标本库,库存样本已达57万份,规模全国领先,并建立了数据信息平台,被认定为江苏省血液病生物资源库。牵头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策略研究”等多个国家级科技项目,建立了全国综合性医院中最大的血液学诊断平台,开展一系列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制定了多个血液系统肿瘤的中国诊疗方案,为提升国内白血病等血液肿瘤的整体诊疗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细胞治疗:学科是国内领先的干细胞移植与细胞治疗中心,年移植量超千例,累计移植量超8000例,规模全国第二、全球前五。建立单倍型-脐血移植方案、IFN-α活化的供体淋巴细胞输注治疗移植后复发新疗法和移植后并发症综合防治体系,移植后生存率较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EBMT)同类患者提高了11%,无关供体移植例数连续5年全国排名第一。HLA配型实验室国内首个获美国权威学会ASHI认证。近年来开展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治疗研究,并探索CAR-T与移植、免疫治疗的联合方案,治疗病例数与疗效均为国内领先。吴德沛教授团队获得国际骨髓移植权威奖项——圣安东尼-EBMT骨髓移植成就奖。
2016年以来,学科以第一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另外获得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吴杨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吴阶平医学奖,江苏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各1项。学科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146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93 项,包括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等等在内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10 项。累计发表 SCI 收录论文643 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186篇,其中包括在领域内著名期刊 Nature、NatureMed、Blood、JCI、PNAS、JEM 等一区杂志发表论文 98 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33件,研究成果成功进行转化 8 项。牵头和参与制定指南和专家共识 14 部,规范了国内血液系统疾病的诊疗。
学科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协同创新,厚积薄发,获得了一系列荣誉。2002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国家重点临床专科,2019年被认定为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0年公布的复旦医管所专科综合排行榜中并列排名第二。学科带头人阮长耿院士和吴德沛教授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推动了中国血液学的蓬勃发展。戴克胜教授担任中国生理学会血栓与止血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苏宁教授、徐杨教授先后担任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十余位专家、教授在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各专业学组中担任组长、副组长或学组委员,还有多位教授担任中国病生理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等学会专业委员会的主委、副主委等职。
苏州大学血液学科始终坚持科学研究、临床服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实验诊断、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团队,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重要血液病诊疗和研究中心,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培养了大批血液病实验诊断、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人才。学科将秉承老一辈血液学家的优良传统,坚持科研与临床相结合的理念,协力发展、不断创新,建设成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血液病临床诊疗和研究中心,为我国血液学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外科学(骨外科)
苏州大学附一院骨外科是目前为止省内唯一的国家级双重点学科。骨科创建于1956年,奠基人为中华医学会第三届常委董天华教授,第五届副主任委员、第六届常委唐天驷教授。苏大附一院骨科于1978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点,1986年成为博士点(当时全国骨科共11个博士点),1999年获准设立临床博士后流动站,一直是省科教兴(强)卫工程(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个临床医学中心之一。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成立苏州大学骨科研究所。2010年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是江苏省3个“国家双重点”学科之一(苏大附一院血液科、骨科,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2012年被省科技厅评为首批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0年响应国家科技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发展规划》的规划布局,骨科被认定为“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特色中心单位”。2020年成为国家卫健委加速康复外科骨科首批试点医院和牵头单位之一。2021年响应“健康中国2030”战略,骨科在国家卫健委认定的国家骨质疏松症筛查与规范诊疗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基础上,建立中国脆性骨折一体化防治中心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
学科拥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中华医学会理事会理事1人、中华骨科学会杰出贡献奖和卓越成就奖各1人、中国康复医学会终身成就奖1人、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1人、HOMA特别贡献奖1人、863首席科学家1人、江苏省终身成就奖2人、江苏省杰出贡献奖1人,培养国家杰青2人、优青1人,江苏省杰青3人、优青2人,江苏省双创团队1个、双创人才3人,江苏省333培养对象8人(其中一层次2人、二层次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9人,卫生部/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
学科成员现任国际学会主席 1人(PASSMISS主席),执行委员 1人(ISASS Board of Directors,全球仅7人,亚太仅1人),此外,学科成员担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骨科微创分会主委、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新型骨生物材料分会主委,中华骨科学会微创外科学组组长、ICMRS China Development Committee主委、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委会副主委、SICOT中国部副主席、ICSS秘书长、等,获美国骨科医师学会国际学者奖1人,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奖1人。
学科已承担科研项目16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9项,包括“863”项目、“973”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科技部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子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2项(杰青、优青、重点、重大国合、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和青年项目等);已获市级以上科研奖励7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为第一完成单位)、省部级一等奖8项(均为第一完成单位)、二等奖5项;授权国家专利20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2000余篇;牵头制定指南/专家共识16部;主编/译或参编/译专著60余部,包括国家图书奖、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教材等。
“强国复兴有我,砥砺奋斗前行”依托国家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依托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和苏州市“名城名校”建设,聚集一批国内外一流的学术大师和学术领军人才,打造一支在骨科领域具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深化与苏州医学院各学院、研究所的科研合作,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相结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大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骨科研究所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积极申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将骨科研究所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骨科学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