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液转化医学
2.特种医学
3.临床医学
4.系统生物医学
苏州大学系统生物医学学科介绍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苏政办发〔2014〕 37号)指出学科建设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实施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对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确定苏州大学系统生物医学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重点序列立项学科。
系统生物医学主要依托基础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围绕基础医学、生物学、数学等交叉科学夯实与推进学科建设和发展。经过四年建设周期(2014-2017)获得主要成效如下:
一、优质资源建设
结合省优势学科建设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等项目的支持,新增了IBM POWER8服务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流式细胞仪、基因分析仪、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联用仪等仪器设备以及JOVE(实验视频期刊)、McGraw-Hill USMLEEASY和Access Medicine等数据库。全面提升各生物信息学实验室的装备,建立了国际先进水准的系统生物学信息库和多功能医学系统生物学服务平台。苏州市系统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于2017年获批建设。以本学科为主要支撑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相继进入ESI前1%。作为本学科主要支撑学科的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了B+的等级(排位前10-20%),较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显著提升。
二、创新团队建设
本学科建设期内人才“引培”成效显著,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培育新增了学科领军人才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李建明,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周芳芳);引进了结构生物学家王志新院士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吴嘉炜等。另外,教育部创新团队获得滚动支持,新增江苏省双创团队1个。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学术地位进一步提高。通过创新团队建设带动学科人才层次和实力的提升,促进高端人才向苏州和江苏的积聚。
三、人才培养
形成了从本科生到博士后的一系列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在建设期内合作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主编/副主编“十二五”及“十三五”规划教材6部;获批教育部第二期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江苏省外国留学生精品课程3门。与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及苏州市康宁杰瑞生物有限公司分别合作在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中开设“高尚荫菁英班”和“创新创业班”,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及个人发展培养特色人才。建设期内获评江苏省优博优硕论文3篇,获批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30项。
四、科研创新
2014年以来,本学科获国家级科研项目100余项。获授权国家专利199项,发明专利69项,转化科研成果1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立项以来在Immunity,Nature Immunology,PNAS等顶级期刊在内的SCI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13篇(一区论文33篇,二区91篇,IF>5者49篇)。
5.药学
苏州大学药学学科介绍
苏州大学“药学”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为B+学科(列全国第12位)、列入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和“十三五”重点学科;2016年入选“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2017年列入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在“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列中国第7-13名和世界101-150名;2022年7月,“药理与毒理学”ESI排名全球前1.17‰。
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临床药学)、江苏省重大神经精神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精准诊疗药物创制工程研究中心,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一、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方面,现有教师128人,教授46人,副教授33人,90%以上具有海外学术背景。有国家级人才7人(国家杰青4人)、省级人才27人、省双创团队2个。
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学院设有药学、中药学、生物制药3个本科专业;药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建有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现有药学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留学生共1186人,其中本科生655人,硕士研究生453人,博士研究生48人,留学生30人。设有全英文教改班、“整合药学”教改班,以培养新药研究型药学专业人才。
三、药学教育国际化
学院与爱尔兰皇家外科医学院开展“2+2”联合培养国际临床药学专业人才,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法国格勒诺贝尔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日本东北大学、澳门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开展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学生联合培养。为进一步吸收世界一流药学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创新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正在与爱尔兰皇家外科医学院筹建“国际创新药学院”,进一步培养本科、硕士、博士全方位国际药学创新人才。
四、药学学科服务地方生物医药产业
学院与60余家生物医药上市企业和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有校企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研究生工作站、实习实训基地等校企产学研创新载体80余个;聘请10余名国家级人才和苏州医药产业领军人担任“产业教授”;创办“东吴企业家药学论坛”,邀请了数十名知名企业家进课堂为学生讲课。学院依托高校优质资源,大力发展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开设在职研究生培养项目等。
五、科研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学院近年来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在Nat Catalysis、Nat Commun、Chem Soc Rev、Adv Mater、J Control Release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6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0余项,授权120余项,其中40余项专利实现转化;成功转让新药3个,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促进学科建设。
6.基础医学
苏州大学基础医学学科介绍
苏州大学于2003年获批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位授权点由我校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牵头并联合生物医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心血管病研究所、唐仲英血液学研究院及剑桥-苏大资源中心等校级科研机构共同建设。本学位授权点在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医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医学神经生物学、法医学等方向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
一、优质资源建设
基础医学学科是我校“211工程”建设的关键学科、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08年获批)。近年来,本学科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2014年以基础医学为主要支撑的“系统生物医学”获批江苏省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序列;2018年“基础医学”获批江苏省优势学科重点学科B级;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基础医学获评B+等级(排位前10-20%);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分别于2017和2018年进入全球ESI前1%的行列;获批国家级和省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各1个。
二、创新团队建设
本学位授权点现有专任教师132人,其中博导36人、硕导75人;教授58人、副教授57人、讲师17人。含中组部“千人计划” 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3人,“优秀青年基金”3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人,各类省级人才项目获得者10余人。另本学位点聘请海内外20余位著名学者担任讲、客座教授,定期来校作讲座、指导研究生培养工作。
三、人才培养
学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夯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并形成辐射效应,以思想领航,厚植学生家国情怀。改革本科教学模式,深化医教结合,进一步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创新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加大前沿课程比例,推进平台、师资、仪器设备等优质资源向人才培养的转化,打破学科壁垒,培养优秀创新人才。2018-2021年间学科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流本科专业、一流本科课程各1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获评省优博优硕论文6篇,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100%,50余人获评国家奖学金,党建引领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已形成。
四、科研创新
学科以人民健康密切相关的复杂疾病为关注点,通过创新性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成果,促进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十三五”期间,本学科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60余项及省部级项目百余项,纵向立项科研经费共计3.68亿元,获省部级科研奖励6项,累计发表SCI论文1400余篇(Mol Cell, EMBO j, Blood等,平均IF 8.42),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4项。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科积极与国(境)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十三五”期间年均承办国际性会议2次,邀请境外专家学者讲座20余场,资助师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近60次;4人担任重要国际学术职务;开展国际合作项目4项。
六、社会服务贡献
学科在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充分体现高校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转化科研成果20余项,产生经济效益近1500万元;生物样本库年增加肿瘤样本2000余份,同时学科老师在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检测(实验动物病理切片)30000余份,为医疗器械/药物临床前提供科学依据,服务单位50家以上,促进先进医疗器械探索与发展;促进遗体捐献,接受捐遗461例;学科老师指导下完成司法鉴定各类案件40000余件,维护司法公正。